先看两则案例
一位老年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管狭窄,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手术前,患者因年龄和日常锻炼缺乏,行走能力略显吃力。遗憾的是手术后,椎管虽然扩大了,但意外损伤导致脊髓损伤和下肢瘫痪。从医学治疗角度,患者的椎管狭窄是治愈了,但从功能角度来说,患者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工作、学习、交际及生活自理能力。这种情况虽然属于临床治疗中小概率事件,但我们需要换个思路来理解这个问题和现象,患者手术的目的是什么,他究竟治愈了什么?
一位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70%,但是仍然有正常的活动能力,医生建议植入支架来改善血管通畅性,以防止可能的不良后果。术后医生交代按时吃药少运动。患者回家后,饮食调节不到位,很少运动,结果身体发福,血糖血脂血压等升高,接着再吃降脂降压降糖药,结果带来了肝脏肾脏等其他问题,活动能力显著下降。如果说这个问题起源于患者因为心脏支架植入后的生活习惯改变,那么心脏支架植入的目的是什么呢?
最好的康复不仅是在发病后的干预,更是要和预防及临床治疗紧密结合。
空空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案例,告诉我们该怎么看待治病与健康?
空空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过去很多致人死命的疾病,可能不再是顽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既不致死又不能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又让医学治疗显露出孱弱之态。究竟如何看待医疗这一难题,引发出人类对医疗和健康的重新思考……
空空2016年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同年10月25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实施,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健康概念不再局限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而是扩大到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在内的大健康。
空空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给“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不生病或不衰弱,而且还是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其中,生物学因素占15%,物理环境因素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占60%,医疗服务因素占8%。由此可见,人类健康不由医疗水平高低而定,而决定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空空两个月前,小编跟随央视财经采访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教授。励教授认为最好的康复不仅是在发病后的干预,而是要和预防及临床治疗紧密结合。全民健身、体育运动都是有效的康复措施,可以贯穿疾病的前中后期,这一观点非常值得思考。小编现将采访内容分成两部分分享给大家,以下为第一部分。空空最近几年,我国医疗技术发展确实进步很快,我们看到许多疑难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都非常不错,但千万不要再沾沾自喜,哪怕我们的临床救治的水平达到了美国的水平,但不代表我们社会的健康水平提升了。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占到了总死亡人数的80-90%,由此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日益突出。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的不断增加未必代表健康水平的提升。因为门诊量的持续增加和发病率增加相关,住院量持续增加代表重病率增加。这些是否可以代表医疗的进步值得反思。
空空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了临床救治水平不代表社会健康水平。那什么才能证明我们的健康水平提升呢?那应该是发病率降低,重病率降低。
空空我们要让生活行为方式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到80年代以前的水平,应该是我们需要呼吁和重视的大目标。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这些病,50-70年代很少,现在却成为主要的慢病。
空空以糖尿病为例,1980年我们国家糖尿病发病率约1%,到了2010年,短短30年间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到了11.6%。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现代生活行为方式改变。80年代以前我们是走路骑车上班,现在我们开着车去上班,花钱进健身房才有锻炼;过去我们日出起床,日落而息,现在深夜工作或彻夜不休者比比皆是。过去我们餐饮结构少食用油炸荤腥,每年可能只有节日才可以吃到好的,现在是天天山珍海味,垃圾食品盛行,而且毫无节制。运动少了,吃的好了,睡的晚了,所以血糖、血脂、血压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归根结底,这不是生活行为方式病是什么?
空空从事康复这么多年,相较骨伤等外力损伤致残康复的比率,我们临床实践中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患者越来越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提出关于脑卒患者全国疾病发生率的大体统计,截止2017年底,我国脑血管死亡率城市居民为126.28/10万,农村居民为157.00/10万,每年全国死于脑卒中的患者高达196万。根据2016年综合标化患病率测算,我国40岁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脑卒中人数为1242万。而且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和疾病治疗负担均呈现高速增长。
空空2016年发表在《The Lancet》杂志的来自32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全世界90.7%的脑卒中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饮食、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心理因素在内的10项可改变危险因素相关;对于我国人群,该10项危险因素可解释高达94.3%的全部脑卒中发生,分别解释95.2%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90.7%的出血性脑卒中发生。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并且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也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
空空我们现在讲健康中国行动,从国家到个人,都在提倡全民健康,这个理念非常好。健康应该置于医疗过程之前,只有全民健康意识加强了,我们才能少发病,不发病,让我们不要发重病。《黄帝内经》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大都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我们有必要改变健康和治疗观念,也有能力做到减少发病率。
空空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预防医学的最新成果,提出“维多利亚宣言”,即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事实上,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是可防可控的,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也是可以改变的。在美国,从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机构都在努力宣传引导人们注重全民健身和运动训练,这也使得人家部分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了。换言之,美国此类疾病发病率都能下降,反观我们的发病率却还在提升,我们有必要改变健康和治疗观念,也有能力做到减少发病率。
空空在这里我特别希望媒体不要一味宣传我们有多少高精尖的医疗技术,让我们得了病、受了伤之后,救治水平上升了多少?我们最好的医生是预防疾病,叫“上医治未病”,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在宣传医学的价值的时候,一定要宣传医学在预防疾病,在提升健康水平的价值,健康更重要。
空空如何预防慢性病呢?小编在此也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王陇德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空空每周至少要锻炼三次,且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最佳的锻炼时间是下午4~5时左右,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锻炼的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耐力型运动和器械、哑铃、拉力器等力量型的运动。耐力型和力量型运动要结合,即便是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也应该进行2~3次8~10种的力量型锻炼。
空空16字“健康箴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合理膳食,“吃饭先五六个肉菜,然后上一个素菜‘点缀’,最后上水果”这样的就餐顺序其实跟人体消化的过程是相反的。合理的膳食可以用“十个网球”原则:每天食用的肉类不超过1个网球的大小、每天食用的主食相当于2个网球的大小、每天食用的水果要保证3个网球的大小、每天食用的蔬菜不少于4个网球的大小。
(声明:本文所载励教授访谈所有内容,仅供交流讨论,不作为正式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