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8种康复方法!

2019-12-20 18:44 康复医学网



肩手综合征:
(Shoulder-hand SyndromeSHS),
因其与患肢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
(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
主要表现为患侧肩臂疼痛活动受限,
患手肿胀和皮肤改观等。
日久失治可致局部肌肉萎缩及手指畸形,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显著降低。


肩手综合征,

多发生于脑卒中后1~3个月,
最早可在发病后的第3天,
也可在患病后6个月出现症状,
发病率达12.5%~70.0%。
国际疼痛学会将肩手综合征的疼痛症状
归属于复杂局部疼痛综合征中,
因疼痛较重和并发挛缩,
常常成为康复的阻碍因子。


中风后为什么会出现肩手综合征


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不同的研究学者对此具有不同看法。
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周围性损伤、交感神经作用,
神经源性炎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神经源性损伤,
而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误用综合征,
关节炎性粘连等促使或加重其发展 。


1


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大部分学者认为交感神经系统
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有较大关系,
在患肢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疼痛等方面,
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交感神经异常会表现为:
血管运动、痛觉异常、肌肉萎缩皮肤温度改变等变化,
正好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症状类似,
中枢神经系统的实质性损伤,
可以对交感神经系统造成直接创伤,
或间接影响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出现。


2


炎症反应,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被认为与周围炎性过程有较大关系。
脑卒中后腕部被迫处于掌屈位,
会对患者的上肢血液回流造成较大影响,
从而释放出较多的前列环素、
谷氨酸等炎性介质,
从而加剧疼痛。


在交感神经病理改变作用下,
会增强脑卒中患者的
局部神经源性炎症的痛觉传入,
使得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
周围性炎症持续,增加患者痛苦。


3


关节结构的改变,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结构,
在维持上肢功能正常,
和身体协调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弛缓期患者上肢肌肉肌力下降,
很容易导致肩关节半脱位等情况,
由于缺少肌肉的支撑,
肩部很容易因过度牵拉等刺激产生疼痛。


4


中医学认为,

卒中后恢复期的病人,
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
气血不能流通,津液不能周行,
变生痰浊、瘀血阻于脉络,
所以出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
手腕、手指肿胀,皮肤发红、温度上升等改变,
长此以往,气血津液不能濡养肢体关节,
可出现肢体萎缩,关节挛缩。


肩手综合征有哪些康复方法



01

良肢位摆放


空空脑卒中患者的肢体摆放可在生命征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进行,采用良肢位摆放可以预防和减轻痉挛、肩关节半脱位及缓解疼痛,减轻血液循环障碍等。

患者坐、立位时
空空肘部、腕部和手给予良好的支撑,避免向下拖垂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屈曲。软瘫期患者坐位及站立位时,早期适当应用肩吊带,以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仰卧位时
空空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肘关节伸展,背伸腕关节及伸直手指;



健侧卧位时
空空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下部软枕支撑,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患侧卧位时
空空患侧上肢伸直有支撑,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各种体位摆放均避免腕屈曲。



02

压迫性向心缠绕


空空以一根粗约1-2毫米的长绳,对患肢手指、手掌、手背作向心性缠绕,至腕关节以上,随后立即除去绕线。反复进行可减轻水肿,促进周围血管收缩舒张自行调节机能。


03

运动疗法


空空早期介入能缓解肌紧张,改善肩、肘、腕、手的关节活动度,防止组织粘连。主要是牵拉、按摩颈部前后群肌肉;对肩部较弱的肌群进行加强训练;被动运动肩胛胸廓上提下降等。患肢无痛的主动、被动活动使肌肉收缩舒张,发挥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与淋巴回流,减轻局部水肿,加强肌肉和关节活动。


空空早期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可提升肌肉张力,使肌肉收缩,维持肌肉气血通畅,促进内部微循环改善,增强肌肉活动性与稳定性,中后期有助于解除肌肉痉挛,进而缓解痉挛带来的理化损害,早期干预对于阻止其病理发展过程非常重要。


04

作业疗法


空空软瘫期,以健侧上肢带动,如木钉板训练、推球、盖章、拣物等,包括患侧上肢肩胛骨松动训练;


空空痉挛期,以抑制痉挛模式为主,如采用滚筒训练、推巴氏球训练等,借助健侧行双侧上肢的运动,行肩、肘、腕关节的组合运动;

空空恢复期,以增强协调能力、肌力、耐力以及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可采用推磨砂板训练,根据患者的上肢运动障碍的不同程度,逐渐扩大磨砂板的角度,主要包括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训练、患侧上肢取物训练及患侧手指抓握与打开的训练等;



空空手精细功能的训练:如串珠、夹豆、拧螺丝帽等训练,在训练中结合日常生活如解、系纽扣、洗脸、刷牙、梳头、写字、绘画等提高患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05

物理治疗


空空经皮神经电刺激、光疗、超声波疗法、温热磁场治疗、电反馈治疗、气压治疗,以及早起矫形器等等,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空空热冷水交替浸浴是肩手综合征的重要物理疗法,用5~10℃的冷水和40~45℃的温水对患者实施交替浸浴,能够改善患者手部血管的舒缩功能,起到缓解疼痛和提高疗效的作用。

空空另外,正压顺序循环疗法通过从远端到近端进行节律性充气按压,能够有效起到缓解患者疼痛和水肿的效果。



06

针灸疗法


空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重要手段,诸多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空空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针灸治疗能够通经活络,改善患肢微循环,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针灸治疗时选择养老、劳宫、天宗等穴位作为主穴,动静结合,选择合适的针灸手法,具有较高的疗效。



07

推拿疗法


空空推拿治疗可以通畅经络,强化局部血液循环,松解黏连,理经解肌,解除痉挛,利于受损关节结构恢复。推拿结合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突出,可加强肩关节稳定性,缓解临床症状,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有了更大的提高。



08

肌内效贴


空空肌内效贴通过模仿人体皮肤的性能,以达到消肿、镇痛,强化放松肌肉、矫正关节动作等作用。肌内效贴布能明显增加上肢静脉血流量,加快局部血流的速度,促进静脉回流,利于患肢神经营养和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

姜道新, 马得旅, 王楠, et al. 肩手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1):47-49。

时建卫.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7(5):4。

叶祥明.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综合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 实用老年医学, 2015(06):14-18。

万孟瑶[1] , 姜迎萍[2] . 肩手综合征治疗的研究进展[J]. 新疆中医药, 2018。

李璐, 胡守亮. 肩手综合征的治疗现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v.18(72):110-111。

夏隽晖, 夏文广, 郑婵娟, et al. 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 2013, 28(6):454-455。

声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康复医学网》,仅作为一般参考,不能取代医生专业意见及治疗,对于个别病症,请务必咨询主诊医生。封面图片源于视觉中国。



分享诚可贵·在看爱更多



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Beijing AI- robotics Technology Co.,Ltd

联系电话: 01067236189

合作咨询: 19931336401

客户咨询: 18710228824、15727328002

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三路139号院1号楼 C 座301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