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脑瘫的直接病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造成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为三个阶段,即出生前、围生期和出生后。
(1)出生前因素:
①母体因素:母亲孕期大量吸烟、酗酒、理化因素、先兆流产、用药、妊娠中毒症、外伤、风湿病、糖尿病、胎儿期的缺血缺氧、母亲智力低下、母体营养障碍等。母亲妊娠早期患风疹、带状疱疹、病毒性感冒、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可影响患儿脑部的发育。
②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畸形,如神经管闭合不全、脑泡演化发育障碍、神经元移行及脑会形成障碍、联合障碍或中线结构异常等。
(2)围生期因素:
①胎龄及体重:主要有胎龄<32周、出生体重<2000g、胎龄>42周、出生体重>4000g。出生越早,体重越低,脑瘫的发病率越高。
②分娩时因素:异常产、产程过长或过急、臀位分娩、双胎或多胎、窒息、胎位异常、脐带过短、产伤等。
③其他因素: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脑缺氧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3)出生后因素:
主要有新生儿惊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败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胆红素脑病以及婴幼儿期的脑部感染、低血糖症、脑外伤等。
小儿脑瘫的分型为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
(1)痉挛型四肢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包括皮质运动区损伤、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
(2)痉挛型双瘫: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3)痉挛型偏瘫: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表现在一侧肢体。
(4)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和肌张力障碍;最明显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难以自我控制。肌张力可高可低,可随年龄改变。
(5)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以及锥体系、锥体外系损伤。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如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醉汉步态、身体僵硬、肌张力可偏低等。
(6)混合型:具有其他两型以上特点称为混合型。
(1)不同年龄阶段的康复治疗目标与策略
●婴儿期:抑制残存的原始反射、促进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应的建立,进行感受-运动的正确引导,建立初级运动功能。
●幼儿期:针对“迅速形成自我运动模式的关键期”中出现的各类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肌力与肌张力异常、多样性的运动障碍进行康复治疗。同时,注重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发育。
●学龄前期:应用生物力学原理,以非固定支撑或辅助方法促进良好的运动模式与功能。适于应用诱导及主动训练和引导式教育。
●学龄期:学会使用辅助器具,增强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设计开展文体训练。防止继发性骨骼肌肉的病变。目标是适应学校环境。
●青春期: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能力。采用支具和手术治疗骨骼肌肉的继发性损伤。
(2)综合性康复:以患儿为中心,组织各科专家、治疗师、护士、教师等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进行相互配合的综合性康复服务。中西医结合,治疗要与有效药物和必要手术相结合。
(3)早发现、早干预: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与治疗,是保证患儿潜在能力最大程度发挥的途径;使大部分脑损伤康复,减低了脑瘫儿童伤残程度;对早产儿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4)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行为干预、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心理支持、家长培训与参与等措施,提高和巩固康复效果。
(5)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游戏可释放压力、促进儿童情绪和脑的发展,增加对训练的兴趣与主动性。对儿童的智力水平提高起重要作用。
(6)遵循咨证医学的原则:防止盲目强调某种方法的奇妙性、滥用药物、盲目应用某些设备或临床治疗方法。
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认识日常用品,掌握它们的名称,并且要多教孩子一些常识。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要多和孩子说话、交流感情,在娱乐中教孩子发出简单的声音,直到教会孩子简单的字词句子。
作为孩子家庭的亲友甚至于陌生人,我们要正确认识脑瘫,理解、关爱、尊重脑瘫儿,不要对他们存有偏见,让每一个脑瘫的孩子都能在爱的环境中快乐生活。
来源:全球康复资讯
声明:本信息未对外公开发布,仅供大艾机器人员工培训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