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大家都不陌生,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也是我国的第一大死亡原因,且该病的致残率高、复发率极高。可怕的是近年来逐渐呈低年龄发病趋势。那么,鉴于其高度的致残率和复发率,我们康复师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脑卒中,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脑梗死还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其次该病临床表现的功能障碍主要为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心理障碍等。根据该病的发病时间主要分为急性期康复、恢复早期康复、恢复中期康复和恢复后期康复。
急性期大约为发病后的1~2周,也就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的1~2期,该期患者主要为从无随意运动到开始出现随意运动,并有较弱的联合反应与共同运动。
1.预防并发症:由于该期患者基本为长期卧床患者,因此要积极预防患者出现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比如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坠积性肺炎等。因为一旦不能及时处理并发症,就可能造成患者的二次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是有必要的。
2.提高肌力:患者处于软瘫期,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无收缩。如果不能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而影响后期的功能恢复。通过被动运动以提高肌力进而为患者后期的功能恢复打基础。
3.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畸形:患者长期卧床、无主动运动,而导致发生关节僵硬,甚至挛缩、畸形。因此,早期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是预防关节发生挛缩、畸形的有效方法。
4. 改善对躯干以及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位转移、坐位静态平衡,为后期的康复训练做准备。
5.改善呼吸、吞咽、语言功能:由于患者病损部位的不同,因此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吞咽障碍以及语言障碍。早期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6.改善ADL、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摆放包括3种,分别是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和仰卧位。其中以患侧卧位为最佳,因为偏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本体感觉障碍,而患侧卧位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本体感觉的输入,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预防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但是卧位不太提倡,因为患者的骶尾部容易发生压疮。
2.患侧肢体的被动活动:为了提高患者肌力、维持关节活动度,对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方法应遵循人体正常发育顺序——由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治疗师还应注意给患者进行实时的视觉反馈以及语言刺激。
3.Bobath握手:教会患者Bobath握手有利于患者自身运动的参与。患者可以在Bobath握手状态下进行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的运动,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Bobath握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患者上肢的痉挛模式。
4.翻身训练:一方面有利于患者进行不同卧位之间的变换,可以有效的预防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尤其是压疮的发生。另一方面翻身也是患者进行不同体位转换的基础。
5.桥式运动:该方法可以提高患者核心肌群的肌力以及增强患侧下肢的肌力。这些肌力的提高是患者能很好的进行站立、行走的关键。6.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饮水的呛咳以及食物残渣在口腔的残留,治疗师可以对患者进行口腔的
6.吞咽功能训练: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饮水的呛咳以及食物残渣在口腔的残留,治疗师可以对患者进行口腔的冰刺激、面部肌肉的按摩以及借助生物反馈仪,改善患者的症状。
7.情绪管理:许多患者患病后由于心理上产生依赖情绪,认为自己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而产生悲观态度。据统计卒中后抑郁【PST】五年内综合发生率为31%,因此应综合运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另外,使患者意识到健侧肢体的功能尚存是有必要的。通过健侧肢体的辅助,帮助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动,进而提高患者的积极性,提升患者主动参与的意向是患者康复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可以对家居环境进行改造,使其对患者的康复产生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给患者进行物理因子疗法、传统疗法等。
1.评估: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在各种功能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具体改善的程度是要经过系统、全面、科学的康复评估才能知道的。并根据评估的最终结果来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康复方法以适应患者的目前状态。因此,系统、准确的康复评估是整个康复过程的核心。
2.结语:由此可知,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不仅可以及时预防并发症而且还是为后期更好的功能恢复做铺垫。
恢复早期康复治疗通过上次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脑卒中早期的康复治疗方法。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进入了脑卒中恢复早期。而脑卒中恢复早期我们的康复目标和康复方法又有什么呢?
该期大约为患病后的3~4周,Brunnstrom分期的2~3期。患者表现为从开始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到肌张力异常增高、共同运动明显。
1.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患者处于痉挛期,表现为上肢的屈肌痉挛和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虽然患者可以进行主动运动,但是均为共同运动,是错误的运动模式,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如果不能及时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抑制痉挛的发生,部分肌张力过高的患者甚至可以出现关节的脱位,造成患者的不必要的损伤。
2.加强对近端大肌群活动的控制能力:近端大肌群的控制能力是患者进行良好自主运动的前提。比如在患者行走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患侧近端大肌群的控制不良,而出现髋的屈曲或伸展、膝关节的过伸等不同的异常运动模式。
3.加强对中间关节的控制能力:中间关节是指上肢的肘关节和下肢的膝关节。对中间关节控制能力的提高是患者进行正常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当患者不能很好的对中间关节进行控制时,就会出现代偿现象,而代偿运动是绝对要禁止的。例如上肢的抬肩、下肢的提髋都是代偿运动。
4.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使患者尽早的重返社会是我们对患者进行康复的最终目标,并且对患者进行的每一项训练也都是为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
此外还应继续坚持急性期的康复目标。
在进行急性期康复训练方法的同时进行以下康复方法。
1.床边的坐位训练:在训练患者床边坐位时,要注意防止患者双足的悬空,并且要让患者挺胸、抬头,必要时可以在患者面前放一面镜子,让患者自己矫正坐姿。这样做的另一个优点是还可以给患者视觉反馈。因为,有一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肢体失认的状况,通过反复的视觉反馈可以改善失认症状。在患者坐位时,可以让患者进行重心的转移训练,以此训练患者的平衡能力,并且在该项训练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患侧上肢负重训练。
2.床边的站位训练:在进行站位训练时,治疗师在患者的患侧辅助患者控制膝关节,防止膝关节的过伸或者膝关节过软不能很好的支撑。患者能很好的站位时,对患者进行重心转移的训练,加强患腿的负重,增强患腿的肌力,为后期正确的行走做准备。如果患者条件允许,则对患者进行上下楼梯的训练。
3.行走训练:当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平衡能力以及患腿的关节活动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让患者在平衡杠内行走。治疗师应在患侧给予一定的辅助,当患者的步态不正确时,及时指正,防止偏瘫步态的发生。如果患者在平衡杠内能正确的行走时,可以适当的让患者在室内、户外行走,适应不同的状况。
4.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鼓励患者主动进食、更衣、洗澡等,如果患者进行以上活动有功能障碍时可以给患者配备辅助器具。
针对患者表现的不同功能障碍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使患者有个性化的训练计划,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例如在患者步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功能障碍程度的大小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辅助具,如果需要辅助具,需要哪种类型辅助具,这些都是需要及时评估患者才能得出结论的。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一般到发病后4~12周也就到了脑卒中恢复中期,Brunnstrom分期的3~4期。该期患者表现为从肌张力异常增高、共同运动到肌张力开始下降出现分离运动。
本期的康复目标可以指定为増强患者的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
当然,由于患者是经Brunnstrom分期的第三期过渡而来的,所以也要随时抑制患者的肌张力。然而一部分偏瘫患者由于存在感觉功能障碍,所以在正常的训练过程中,最后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偏瘫患者的感觉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运动感觉输入,故而对于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加强感觉训练是有必要的。
此外,还要加强患者患侧上下肢的实用性功能的训练以提升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促进患者重返社会。
1.上肢和手的训练:
偏瘫患者患侧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相对于患侧下肢落后。其原因是一方面人体上肢及手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和感觉区所占的比例较大以及脑损害的部位有关。另一方面是根据人体正常发育规律——由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因为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主要是精细、复杂的运动,所以上肢及手的功能恢复较慢。
①作业疗法:通过书写、画画、打毛线结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式,以锻炼患者手的协调性及控制能力。
②运动疗法:降低患侧上肢屈肌张力,改善手功能。增加上肢及手的训练以提高协调性和控制能力。
③感觉训练:对患者进行反复的感觉训练,增加患者的输入,以促进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提高训练的效果。在以上的训练过程中,治疗师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辅助,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
2.下肢的训练:
①增强患侧下肢的控制能力:抑制下肢异常的肌张力是提高患者主动运动控制能力的方法之一。只有当偏瘫患者下肢控制能力提升时,患者才能更好的行走。
②增强患侧下肢的负重:行走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患腿负重。通过患侧下肢的负重训练提高患肢的肌力进而能延长患腿的独立支撑时间。患侧不能负重、摆动期短是部分患者的异常步态之一。利用该训练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异常步态。
③辅助具的应用: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针对性的使用辅助具,可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促进其功能恢复,消除异常的运动模式。
针对患者不同的需要而进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整治疗方案,促使其尽早重返社会。
该期为脑卒中发病后4~6个月,Brunnstrom分期的5~6期。主要表现为患侧肌张力逐渐恢复、可以主动运动,但运动速度较慢。
本期的康复目标依旧是抑制痉挛、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但是该期的最终目标是改善步态质量、增强患手的应用能力等。
针对本期患者治疗师上肢的训练重点应是促进精细运动,下肢的训练重点为提高实用针对本期患者治疗师上肢的训练重点应是促进精细运动,下肢的训练重点为提高实用性步行。通过这些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效果明显的患者不需要他人的辅助可以自己进食、穿衣、修饰甚至散步。
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是康复训练的最终效果不是治疗师单方面决定的,这需要患者积极的参与以及较高的依从性。治疗师有必要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其病情的轻重,制定切合实际的康复目标,以免形成过度积极与消极的情绪。因此,对家属及患者进行及时的健康教育是重要的。
除此之外,使患者及家属信赖治疗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康复效果。因此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学习水平是有必要的。
[适用症状]
AiWalker(双足型)机器人:脊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T4以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参考身体功能条件;
AiWalker机器人:脊髓损伤:不限损伤位置,脑瘫;脑部损伤;中风偏瘫;神经系统疾病;肌无力;多发硬化症;帕金森病;失能人群的站立行走训练;
[使用条件]
成人版155-195cm;儿童版80-155cm;体重100kg以内,尺寸可调节
[使用方式]
坐位穿戴,机器带动站立行走训练模式,步速步频步态均可调;
[版本]
医院版;个人版;
[训练场地]
室内、室外;平地斜坡;AiWalker(双足型)可以上下楼梯
[训练内容]
减重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牵张训练、主被动训练、姿势矫正、行走地面力反馈刺激、科学步态;
[可改善症状]
肌张力高、下肢无力平衡能力差、协调能力、运动失能、病理步态等
来源:康复知音 作者:孙婷煜,辽宁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
声明:本信息未对外公开发布,仅供大艾机器人员工培训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