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瘫康复科普

2020-03-10 16:30 康复训练就用→




我国现有脑瘫患者600万,其中0-6岁患儿近200万,每年新增脑瘫患儿3-4万例,由于家长对疾病认知欠缺,加之延误诊疗及逃避诊疗,招致我国脑瘫患儿致残率达42%-45%!脑瘫儿的治疗特别是康复训练刻不容缓。


对小儿脑瘫的康复应该是从婴儿期开始到成年期所有年龄段的一个连续过程,也就是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到以后的康复治疗、教育指导以及成人后涉及到的职业康复等方面的广泛问题。


对已具有高危因素的小儿来说,由于此时是脑的发育速度最快、脑的可塑性和脑的功能代偿性最强的时期,所以早期干预、早期预防、追踪观察,使脑瘫得到有效防治,是保护高危儿健康、减少残障的关键。




早期诊断、超早期诊断的意义



1、早期诊断

通常将出生3个月内的诊断叫超早期诊断,6~9个月的叫早期诊断。


2、早期诊断的难度

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处于不断发展阶段,早期运动由皮质下中枢控制,受反射支配,自发运动大部分受原始反射影响,此时脑组织虽受到损伤但症状多不明显。除病因明显,症状较典型者外,一般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尤其出生3个月以内的超早期诊断更加困难。



除小儿科脑瘫专业医生和儿保科医生外,一般的儿科或非儿科专业医生对脑瘫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




脑瘫的发病机制



产前因素:孕期感染、遗传因素、多胎儿童等。

产时因素:早产、低体重,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产后因素:高胆红素血症等。




脑瘫的诊断标准



脑瘫的诊断应符合以下条件。

(1) 必备条件:①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发育落后 3 个月以上;②姿势异常,包括动态和静态情况下的姿势异常;③肌力和肌张力的改变。

(2)参考条件:①反射异常;②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③头颅影像学佐证;④排除遗传代谢病和进行性疾病。




脑瘫的综合性康复治疗



01

对家长的宣教

对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干预是降低脑瘫残疾最有效的方法。脑瘫是一个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患儿的治疗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坚持康复训练。因此,非常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在临床工作中,脑瘫患儿的家长存在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和认识误区,往往认为脑瘫儿童是“傻子”,为不治之症,一经确诊即放弃治疗。有的家长受世俗观念影响,自卑心理重,忌讳周围人知道,不敢出门见人等。由于脑瘫治疗训练漫长而繁琐,临床变化较慢,加之费用问题,直接影响到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及康复效果。


02

物理疗法

应用与物理学因素结合的方法治疗。涉及电、光、声、磁、热动力学等多种形式。


03

作业治疗

通过运动治疗脑性瘫痪 , 使用设备或是使用手的原则使力学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改善 , 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治疗 , 还可以有效地使患儿具有积极主动的意识进行运动。


04

运动疗法

该疗法是为了改善患儿现有的运动功能,将不正常的神经反射行为抑制住,从而建立起正常的运动和发育功能,以期改善儿童日常的生活能力。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05

心理治疗

干预人员应当与患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定期评测儿童的心理行为,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


除了心理治疗方案性的指导外,现在很多人更加注重实施手段对康复的影响。


06

语言治疗

语言训练不单纯是锻炼儿童讲话,而是通过舌部的锻炼、呼吸方法的训练、发音练习、口腔的按摩、咀嚼和吞咽能力的加强等综合提高患儿口腔、发音、心理等功能,从而加强患儿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07

引导式教育疗法

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和开发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通过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激发兴趣,使患儿能够主动地进行训练,再加上被动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效果并且形成全面的训练。美国科学家对 6 岁以下脑瘫患儿进行了一对一的综合干预,结果表明:干预的频率越频繁,康复效果越显著。


08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的提出相对较晚,但目前已经被美国脑瘫著作列入到主要的脑瘫治疗方法当中。经过对脑瘫患儿的感觉统合训练 6-15 个月发现,在物理、作业等治疗同时进行统合训练,明显矫治和改善了患儿的前庭平衡功能,动作协调功能,本体感觉加强,触觉过敏症状减轻或消失,提高了视听觉能力,语言发育有了改善。


09

中国传统的康复治疗

如推拿、穴位按摩、穴位针灸、经络导平疗法、头针治疗等。

针灸治疗:根据治疗需要,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针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语言区、晕听区。配穴上肢取肩髎、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悬钟。选用1.5寸不锈钢毫针,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沿头皮斜刺,捻转进针,针刺达头皮下或肌层均可。头部穴位留针30 min,每10分钟捻转1次,四肢穴位采用疾进疾出。1次/d,连续20d,间隔10d行第2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穴位注射:药物为乙酰谷酰胺、维生素B12,每穴注射0.5 ml,上肢取穴: 肩俞、臂臑、曲池、合谷等,下肢取穴: 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委中等,腰部取穴: 肾俞、腰阳关。根据每个患儿情况取穴,1次/d,连续15d为1疗程,间隔2周,进行第2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推拿按摩:双上肢取穴有商阳、少商、合谷、内关、手三里、曲池、肩髎等穴,用柔、压、摩的手法或用揉、推、摩双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总伸肌等手法。双下肢取穴有后溪、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应用按、压、揉 、摩的手法或用揉、推、摩、抖等手法作用于双小腿腓肠肌、胫骨前肌、大腿股直肌及股外侧肌等。1次/d,每次30min,连续治疗3个月。


10

水疗药浴法

将患儿带入水疗室,水疗室温度控制在26~28℃ ,采用冲浪、气泡浴缸,加水至高水位线,水温控制在37~38℃,将由杜仲、续断、川芎、当归、红花、僵蚕、地龙、全蝎、蜈蚣、蝉蜕等18味中草药方剂煎成的中药合剂1000ml,放入浴槽中,患儿脱去衣服,带颈圈,仰卧于水中,洗浴20min后,治疗师于水中给患儿行关节被动活动10min,出水,擦干身体,穿好衣服,休息20min 后行按摩治疗30min。每日1 次,连续治疗3个月。


11

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是减少痉挛,改善和恢复肌力平衡,矫正关节的挛缩畸形,改善恢复负重线,最大限度的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目前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的手术方法主要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脑瘫的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或漏诊,多数在1岁后不能站立行走才来就诊,给治疗带来许多困难,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同时加强围产期保健,对于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定期随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早干预,一旦确诊为脑瘫更应及早开始综合康复治疗,年龄越小,康复有效率越高。




脑瘫儿童各阶段的康复训练



除了在康复科、康复医院等康复机构的治疗和训练外,日常家庭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时要按照小儿的运动发育顺序,如从头部的控制到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行走等顺序先后训练,有步骤地进行康复训练。



01

头部控制训练

(1)患儿俯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的左侧或右侧。一手由下向上拍患儿前额,另一手由头向尾刷患儿背部(脊柱伸展可促进头抬)。


(2)患儿俯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的后面。用手扶住患儿双肩,使患儿俯卧位到前臂支撑,再同时向下压。


(3)患儿俯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的前方。控制患儿的双手,患儿的手应外旋,把患儿的躯干举起。


(4)患儿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的左侧或右侧。一手抓住患儿的右手,将其拉起。


(5)患儿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儿的前面。抓住患儿双手放在他自己的膝盖上,坐起。


02

翻身训练

(1)由下肢带动翻身训练。患儿仰卧,四肢自然放松。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双脚下方,双手交叉,握住患儿的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侧卧位,并同时说:“翻身”;患儿俯卧,双上肢伸向头的前方,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仰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2)由上肢带动翻身训练。患儿仰卧位,四肢自然放松。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顶上方,诱使头转向要翻转的一侧。双手分别握住患儿腕关节和肩部,辅助患儿用上肢带动其身体转为侧卧位或俯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3)用玩具吸引翻身训练。患儿仰卧。训练人员用颜色鲜艳、可发声或发光的玩具吸引患儿转头、伸手抓玩具,诱导其翻身。同时说:“转头,伸手抓,翻身”。


03

坐起训练

在脑瘫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俯卧位转换为坐位在过程需要较好的上肢及肩胛带负重的控制,为获得良好坐位做备。


(1)患儿坐于大球上,治疗师位于患儿前方或后方。控制患儿的双肩(骨盆、膝、足),左右、前后移动,促通坐位的矫正反应及坐位躯干的控制的发育。


(2)患儿用手抓足,半盘坐。治疗师位于患儿身后,轻轻摇动患儿的两侧臂部,使之产生紧张。然后用一只手向前推患儿躯干,使之回旋。


(3)患儿伸腿坐于球上,治疗师跪在患儿的前方,双方扶持患儿下肢,向患儿前方拉球,诱导患儿出现重心前移,躯干后倾,患儿继而出现躯干的伸展,可促通躯干的充分伸展,控制躯干的过度前倾。


(4)令患儿俯卧在滚筒上,双手交替支撑,做向前向后爬行的动作,增加肩胛带的自主控制,提高上肢的稳定性及分享动作。


(5)治疗师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下肢膝关节屈曲,患儿坐于治疗师伸展侧的下肢上,两下肢放于屈曲侧的下肢上,患儿两膝屈曲,这种臀低足高的体位可以抑制角弓反张。治疗师两手扶持 患儿两肩,将肩向下方按压,出现头部与肩的分离后,继续从肩部开始向下方进行有节奏的按压,增强躯干的控制能力。


04

爬行训练

(1)两手支撑的完成。两肘支撑和抬头是两手支撑的前提。两手支撑,胸离床,颈椎和腰椎进一步伸展,重心向后移至腹部是腹爬的前提。


(2)四爬位的实现。用两手和两膝将身体支起,重心进一步向后移至膝部,并可用一侧上肢支撑上半身体重,用另一侧下肢支持上半身体重,这是解放一侧上肢或下肢实现前进运动的前提。


(3)立直和平衡反射的进一步完善。迷路立直、视性立直、躯干立直是四爬位的前提,平衡反射是重心移动(前后左右)维持四爬位平衡的前提,如无这两个前提,即使能用手膝位起立,也不能实现爬行运动。


(4)从腹爬位到四爬位再到腹爬位姿势变化的能力。对于姿势变化的调节对灵活爬行是很重要的,一个会爬的儿童可随意进行四爬、腹爬或高爬。


(5)四肢交互运动模式的完成。规范的爬行运动必须是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同时伸屈,两侧交互进行,这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固定模式,该模式发育不完善,爬行也就不能完善。


(6)侧卧位单肘支撑的完成。侧卧位是身体接地面积减少,而单肘支撑下半身体重时,接地面积进一步减少,这需要有完善的平衡功能才能完成。这种姿势如能完成,说明平衡功能已发育成熟,是四爬运动即将开始的重要标志。


05

站立训练

我们从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小儿脑瘫的九大站立训练步骤如下:


(1)、单膝立位训练;

(2)、双膝立位训练;

(3)、单、双膝立位转换训练;

(4)、扶站训练;

(5)、姿势转换训练;

(6)、立位姿势控制训练;

(7)、骨盆控制训练;

(8)、从坐位到立位转换的训练;

(9)、从立位到坐位的转换训练。


06

行走训练

(1)对于那些属于偏瘫型的脑瘫患儿来说,如果他的患侧肌张力较高,在行走时,家长可以用手牵住他的患手,那么,一方面可被动地使他患侧上肢得到充分伸展,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在行走中,患侧上肢肌张力的增高。

反之,患侧肌张力较低或接近正常时,我们牵拉患儿的健手行走时要比牵拉患手行走有益行多。因为,患儿的患侧在行走中,可逐步学会一正常的行走姿态。如:在迈步时,体于的旋转,向前摆动手臂等。


(2)患儿在步行时,家长需站在患儿前方,用双手牵住他的双手(注意保持患儿双肘关节伸直)辅助他慢慢地把双脚放平后再走。若患儿已有了一定的的行走能力,我们也可以让他双手借助一手推车椅子等较稳固的物件行走。扶手的高度应以患儿体干略微前倾,双肘伸直为准。


(3)若患儿站立姿式呈膝关节过伸展位,家长辅助患儿行走的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只是家长双手借助或其它物件扶手的高度应略微低一些,以便患儿在行走时,髋关节、膝关节能维持一较小的屈曲位。




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









[适用症状]

AiWalker(双足型)机器人:脊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T4以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参考身体功能条件;

AiWalker机器人:脊髓损伤:不限损伤位置,脑瘫;脑部损伤;中风偏瘫;神经系统疾病;肌无力;多发硬化症;帕金森病;失能人群的站立行走训练;

[使用条件]

成人版155-195cm;儿童版80-155cm;体重100kg以内,尺寸可调节

[使用方式]

坐位穿戴,机器带动站立行走训练模式,步速步频步态均可调;

[版本]

医院版;个人版;

[训练场地]

室内、室外;平地斜坡;AiWalker(双足型)可以上下楼梯

[训练内容]

减重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牵张训练、主被动训练、姿势矫正、行走地面力反馈刺激、科学步态;

[可改善症状]

肌张力高、下肢无力平衡能力差、协调能力、运动失能、病理步态等




来源:全球康复资讯、康复医学沙龙、康复分享课堂

参考资料:

曹青青,傅照华,我国儿童脑瘫的诊断及康复治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年第 16 卷第 52 期, p67

顾秀玲,严宏菲,周红赢,小儿脑瘫的综合治疗及早期诊断的研究,河北医药2012年4月第 34卷第7期,p1085

胡莹媛,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问题,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9月第11卷第9期,p777

李婧,赵桂英,史茜,底国琴,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现状,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年第17卷第1期,p119

声明:本信息未对外公开发布,仅供大艾机器人员工培训学习使用。



分享诚可贵,在看爱更多



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Beijing AI- robotics Technology Co.,Ltd

联系电话: 01067236189

合作咨询: 19931336401

客户咨询: 18710228824、15727328002

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三路139号院1号楼 C 座301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