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2日全国双创周主会场在深圳举行,据悉,当天有位高位截瘫患者胡某某第一次穿戴上外骨骼机器人,不仅从轮椅上站起来了,还可以围绕展台行走起来,这让三年来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导致腿部肌肉严重萎缩的胡某某激动不已。这一场景也让现场观众充满感动与祝福。
“站立”、“行走”对普通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然而对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康复机器人作为医疗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成为了国际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康复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这不仅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发展。
康复来源需求人群
老年人群
老年人高发病率的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康复治疗的主要病种,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截至 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约1.9亿,其中需要康复服务的约7000多万人。
2
残疾人群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已达到 8502万人,其中5000多万人有康复需求。
3
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
预计至2030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将高达65.7%,其中80%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
1998年~2008年10年以来,我国居民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高,老龄化带来的疾病谱改变,老年人高发率病种本身的康复需求加上慢性病致残带来的需求,将持续扩容康复医疗行业需求空间。
传统的康复疗法是由康复治疗师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针灸等康复治疗,治愈率低,效果难以控制。康复机器人的出现能够提高康复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也增加了中风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康复机器人的需求缺口逐渐增大。同时,国民收入的增长和居民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加,现在的康复治疗水平已经不能够满足民众需求。所以,康复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空间。
康复机器人的发展
目前国外的康复机构配备的主要是功能更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多自由度的牵引式/悬挂式康复机器人。牵引式/悬挂式康复机器人的分类尚未有通用的标准。按照针对的肢体部分不同,主要可分为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牵引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和悬挂式下肢康复机器人。
而目前最先进的康复机器人则是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它基于仿生原理进行设计,结合人体工程学,可以穿戴于患肢。每个关节上都对应有单独的驱动装置,患者佩戴后可以确保机器人的运动模式和人体自由度同轴,可以实现更有效的康复训练。
据悉,大艾机器人通过真实行走带动患者进行训练并且集诊断评估和病案收集为一体的智能康复设备,也就是从患者康复初期就开始启动智能病案收集系统记录患者的康复数据,从而进行软件评估实时监控穿戴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再根据使用者的个人情况及康复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模式,再进行病案收集如此循环提供全病程、全系列、多病种、多模式的高效康复训练模式。
这支研发团队的带头人帅梅早年在清华精密仪器制造所读博士后期间,就已经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崎岖路面行走的机器人。四年前,帅梅团队与积水潭医院共同实验研发出第一代外骨骼机器人,经过无数次从机械设计、电动设计、软件以及算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后,成功研制出一款更轻便、承重更好、更人性化的外骨骼机器人。
全球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五年预测
英国市场研究公司Technavio在2016年3月份发布报告称2015年全球康复机器人销售额(行业规模)为5.77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4.51%。康复机器人市场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的市场份额及增速要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
而根据另一家统计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数据统计,医疗机器人的各类产品中手术机器人占比最高,在60%以上,是医疗机器人中销售量最大的机器人。其次为微创放射性手术系统,约占20%。急救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辅助康复机器人、非医疗医院机器人等占比均较小。虽然医疗机器人中市场份额最大的虽然是手术机器人,但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却是康复机器人。
根据GrandViewResearch的预测,外骨骼机器人、辅助康复机器人从2012年到2022年,市场占比明显提升。据估算,未来5年广义康复机器人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7%,其中康复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为21%,外骨骼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为47%,远高于其他类别的医疗机器人的平均增速。这两家公司预计的康复机器人符合增长率虽然数据有微小差异,但是都一致认为康复机器人的增长率是医疗机器人中最快的。
图文整理自:动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