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为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痉挛)的重要因素。
肌张力根据临床的症状不同,分为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障碍等多种类型。有的时候即便一种疾病,在发病治疗的不同时期,肌张力也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变化。
以中风为例:早期患者一般身体松弛,无法自主运动,随着治疗进展,肢体出现肌张力痉挛,且运动不由心,往往完成一个动作整侧肢体一起联合运动。医生也会根据患者肌张力的变化评定,并及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和处方。
肌张力障碍发病率逐渐增高,其中幼儿和老年人发病率均逐年增高,据统计近两年发病率提升了15%。尤其是因肌张力增高带来运动和行走功能障碍问题,造成了很多家庭的困惑和压力,给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常见肌张力治疗方法
肌张力的康复是世界性难题,很多患者应用了上述多种方法治疗依然很难改善和降低肌张力,严重影响康复进展,影响患者生活自理和活动。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的理论不断完善。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治疗方式,能够带给康复治疗师新的康复思维,带给患者更多的希望。
小编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偶遇了一位王先生,他56岁,2年前因为突发脊髓炎后卧床不起,并开始服用了大量的药物,病情严重的时候甚至无法坐立,神经疼痛难忍,严重的时候下肢肌张力接近4级。
2018年4月份,他转院至江苏省人民医院钟山康复分院开始康复治疗。同年6月份在励建安教授的建议下使用大艾外骨骼机器人做康复训练。
王先生的康复治疗师给他制定了每天使用机器人2次,每次半个小时的运动康复训练计划。
通过量身定制的步态训练,王先生很快进入运动训练状态,仅经1周的训练,王先生的肌张力就有明显降低,并可以站立活动。经两周的训练后,就可以扶助行器行走50多米的距离。
▲王先生通过大艾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
经过连续8周的训练,王先生肌张力进一步降低,步行幅度、步行速度明显提升。
▲王先生经过几周训练,肌张力下降
至2018年12月份出院前,王先生神经感知能力加强很多,神经痛降低,睡眠时间由机器人训练前的每天2小时增加到5小时,肌张力进一步降低至1级左右,腿部萎缩的肌肉缓解并逐步恢复。每天可以借助助行器行走200m,并能够完成很好的独立抬腿运动动作,屈髋屈膝能力及行走稳定性增强,每天可以独立活动一个半小时。
▲经过康复训练后,王先生步行能力得到改变
有的时候,技术的进步也能带动康复理论的思考和深层次研究。英国治疗师Bterta Bobath基于运动学习理论的实践认为通过姿势控制和改善选择运动能发挥患者最大功能。Vojta诱导疗法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也同样认为通过正常运动(自然运动规律)和姿势诱导,可以抑制和阻止异常运动发生和发展,改善肌张力、诱导反射性运动。
比起传统康复设备,外骨骼机器人在运动潜能和运动模式塑造方面更具科学性、可控性,且可以实现较长时间和较高频率的运动加载。因此,外骨骼机器人也逐渐被证明作为康复治疗方式,帮助患者改善肌张力,促进运动恢复能力的好选择。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再去医院的康复科,扑面而来的都是穿戴“钢铁侠”行走的场景……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 7天!脑瘫男孩的蜕变!
☞ | 脊髓损伤后的心理康复方案
☞ | 乘兴康复不怕寒,喜将风景雪中看!
☞ | 截瘫患者挑战马拉松记录的背后故事
关注@大艾康复
科技改善生活 大艾从心行走
#大艾实力#
5项发明专利 20项自主研发技术 承担5项重大课题
#大艾荣誉#
中国首个外骨骼机器人CFDA注册证,北京市首个二类创新医疗器械
#大艾成绩#
截止2019年5月底,累积5000余例临床训练,与50多家大中型医院和机构合作
#大艾团队#
以帅梅女士领衔的清华、北航等知名学府博士、博士后等研发团队,及专业康复顾问团队
010-5908 9520
157 2732 8002 (官方客服微信)
airobotmd@163.com
www.ai-robotics.cn
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三路139号院1号楼C座301